“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用工業鹽“加工”而成的食鹽,除不含碘以外,最大的危害在于含有較多的重金屬和對人體有害的雜質。一旦流向群眾“餐桌”、進入消費者口中,輕則頭暈嘔吐、全身無力,重則呼吸困難、損傷肝腎,甚至引發死亡。
鹽是“百味之祖、食肴之將”,沒有食鹽安全就沒有食品的安全。然而,涉鹽違法案件卻有上升趨勢。據了解,有關假鹽的案件報道至少可以追溯到1994年。近3年各地公開報道的假鹽刑事案件有數百起,涉及至少17省市。其中,2015年江蘇警方破獲的案件中有超過20000噸假鹽流入北京、天津、山東等地。
打擊制售偽劣食鹽,我國《刑法》、《食品安全法》早有規定。然而,何以有人敢于挑戰食鹽安全的“底線”呢?
一是造假成本低,利潤巨大。據了解,市場上工業用鹽每噸售價只要400元左右,劣質工業用鹽的價格更低,相比之下,食用鹽每噸市場售價超過4000元。單在石家莊工業用鹽制假售假一案中,制售假鹽每噸的利潤高達9倍,此前貴州曝出“牲畜用鹽賣給人用”案件,部分假劣食鹽的利潤可達20倍。
二是制售門檻低,原料易得。制假分子在破舊庫房里對袋裝的工業鹽拆分后,先用塑料桶進行大致稱量,再用封包機和外觀精美的“食用碘鹽”包裝袋進行包裝。專家表示,目前市場上用于假冒食鹽的主要是精制工業鹽、畜牧鹽,也有用于飼料添加劑和印染助劑的鹽類。雖然工業鹽由鹽業公司統一管理經營,但購買渠道暢通,很多化工商貿公司都有賣。
三是多窩點多模式制假,呈現團伙化、規;厔。在哈爾濱警方破獲的案件中,嫌疑人擁有6個分散在多處的制假、包裝和倉儲窩點。而在廣州警方查獲的案件中,制假團伙采取“速戰速決”的加工模式,收取訂單當天進貨,深夜加工包裝,即時出貨,并且20多天就轉換一次制假窩點。
四是產銷“一條龍”,涉及地域廣。在2015年涉及7省市的特大以工業鹽冒充食鹽案中,涉案團伙不僅通過傳統的分銷網絡和互聯網售賣,更勾結長途客運司機將假鹽銷往外地。多起假鹽案中,假鹽整體包裝條噴碼、安全標志一應俱全,除了袋側的折印外,與正規食鹽外觀無異,消費者幾乎無法分辨。
行業研究人士指出,監管方面的漏洞大,是造成假鹽泛濫的主要原因。飼料添加劑氯化鈉用于生產飼料和養殖牲畜,屬農業部門主管,而根據《食鹽專營辦法》《食鹽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條例》的規定,畜牧鹽又屬食鹽專營的范疇。多頭管理往往造成市場監管上的漏洞。
而對于那些不宜食用的普通工業鹽,即不是以亞硝酸鈉為主要成分、小劑量就能致死的鹽類,國家對其管理更為“寬松”,多數流向了農村、鄉鎮地區的市場。
打擊制售偽劣食鹽,還須完善相關管理法規,理順管理機制,層層落實責任;提高監管能力、“升級”監管技術,把好食鹽市場準入關,尤其要嚴管工業鹽的流通渠道。目前食鹽生產標準相對較低,為適應社會對衛生、環保等方面的要求,應該按照與其他食品一樣甚至更高的衛生標準來規范食鹽生產。
新思界為您提供關于
《2015年海鹽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