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原料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李增俊日前表示,“十三五”化纖工業發展的重點任務就是生物基纖維,到2020年,我國將力爭實現多種新型生物基纖維及原料技術的國產化,實現生物基原料產量77萬噸,生物基纖維106萬噸。
生物基纖維為可再生生物質纖維,指除天然纖維(棉、毛、絲、麻)以外的生物基再生纖維及合成纖維,被視為工業時代對天然纖維的延續,具有綠色、環境友好、原料可再生以及生物降解等優良特性。生物基纖維主要包括生物基新型纖維素纖維、生物基合成纖維、海洋生物基纖維、蛋白纖維幾大類。目前,上市公司中,吉林化纖等在竹纖維領域做得較為優秀。
受石油短缺、環境問題的影響,美國、歐盟、日本等傳統化纖生產強國早已逐漸退出常規化纖生產,目標轉向利潤更高、受資源或環境影響更小的高性能化學纖維和生物基纖維上。
我國從2010年起就開始進入生物基、高科技纖維時代,一些對外界刺激具有感知和反應的生物基纖維、導電纖維、調溫纖維、形狀記憶纖維、環境敏感變色纖維等陸續出現。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將生物產業列為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其原料的開發也被列為大力推進的目標之一。
目前,我國紡織加工纖維中化學纖維占比超過50%,化纖工業90%以上的產品源于石油,原料成本占生產成本的80%以上,且進口量約占化纖原料總需求量的2/3。放眼全國,化纖原料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行業平穩發展的安全警戒線。
作為產量占世界70%的化纖大國,要想原料問題不被他國牽著鼻子走,發展生物基纖維及其原料就成為大勢所趨。近年來,國內生物基纖維研發及生產企業也如雨后春筍般紛紛登場。目前已研制出聚乳酸(PLA)纖維、新型生物基化學纖維、麻漿纖維等新型纖維,效應突出。
不過,由于生物基纖維及其原料涉及一系列的生物技術、化學工業、裝備制造技術等,多學科交叉,科技、工程難度大,產業仍然呈現出小而散的局面。
行業研究人士認為,在“中國制造2025”“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互聯網+”“一帶一路”的大形勢下,生物基纖維也將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原料替代、過程替代和產品替代這“三個替代”將是化纖工業的最終目標。但就我國目前的現狀來看,實現“三個替代”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十三五”期間應推動化纖工業跨界融合,以發展生物基纖維為突破口,重點攻克生物基纖維原料多元化及規模化生產技術。
更多
市場分析報告請關注新思界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