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日前公布《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到1億畝以上,適宜主食加工的品種種植比例達到30%,主食消費占馬鈴薯總消費量的30%。
馬鈴薯主食開發,就是用馬鈴薯加工成適合中國人消費習慣的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產品,實現馬鈴薯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由原料產品向產業化系列制成品轉變、由溫飽消費向營養健康消費轉變,還有利于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馬鈴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廣,種植起來更為容易,馬鈴薯的營養價值豐富,馬鈴薯含有人體所需的全部7類營養物質,還填補了日常主食中缺乏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C。那么應該如何推進馬鈴薯的產業化呢?
1、加強適宜主食加工的馬鈴薯品種選育工作。
馬鈴薯因為產地、品種的不同,淀粉等干物質含量有明顯的區別。比如山東產區的一些品種畝產可達3—4噸,但淀粉含量較低,出粉率低;相反,淀粉含量較高的甘肅“一點紅”,出粉率高,但畝產量卻僅有1—1.5噸。
行業分析師表示,如何培育出高產且高淀粉含量的品種是產業開發的另一關鍵。
2、降低加工成本是重中之重。
馬鈴薯全粉加工環節面臨兩大難題。一是企業力量薄弱,產能較低。目前全國只有8萬噸的產能,而且實際開工率不到一半。二是生產成本偏高。以熟粉來說,面粉每噸成本為4000元,馬鈴薯全粉每噸需要1萬—1.2萬元。如何解決成本偏高的問題將是今后的重點。
3、有重點地梯次推進。
行業專家聲稱,未來將按照“一個主中心、七個次中心”的整體布局推進。作為主中心的北京,將成為馬鈴薯產品研發技術中心,形成一批引領性的產品配方和加工工藝。梯次推進東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和西北區域馬鈴薯開發,培育消費群體,拓展消費市場,并根據區域消費習慣,開發具有區域特色的馬鈴薯產品,滿足消費需求。
4、 馬鈴薯生產扶持政策還需逐漸落地,引導市場力量。
有關部門將完善馬鈴薯生產扶持政策,落實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鼓勵各地對馬鈴薯加工企業實行用地、電、水、氣等價格優惠。加大對馬鈴薯生產的投入,支持種薯生產、貯藏設施建設、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市場與信息服務等環節。積極探索馬鈴薯產業信貸保障和保險機制,引導金融機構擴大對馬鈴薯主食產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增加授信額度,實行優惠利率。
馬鈴薯產業開發涉及科研、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多環節,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調節相結合,充分發揮企業的帶動和示范作用,開展主食開發技術模式攻關,改進和完善主糧化加工工藝,搞好主糧化消費引導,才能真正讓馬鈴薯成為百姓餐桌上的主食。
相關報告 《
2015-2019年風味土豆片行業深度分析及"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導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