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三環車橋有限公司聯合車間機加工段工人左金準時來到工位,利用吊爪將汽車前軸放到生產線上,輕啟設備按鈕。
這樣“輕松”的工作,在兩年前無法想象。那時,一個汽車前軸從進入車間到完工,需經過13至15臺機床加工,耗時長不說,產品質量也參差不齊。現在,一臺全自動數控機床就能完成,只需15分鐘。
2016年底,隨著三環車橋輕量化汽車前軸智能制造車間的投產,左金的勞動強度將進一步減輕。屆時,物料的轉運工作將交給自動物流小車完成。
偌大的廠房里,看不到幾個工人,在高度自動化和數字化的操作車間里,只看到切割機、焊接機、機器手等在空中揮舞。攜帶條形碼的物料,整齊“趴”在自動化流水線上。從下料到產品下線,每個環節完工大約60秒。“智能制造車間投產后,生產效率可提高35%。”三環車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金剛充滿期待。
過去,各生產環節是獨立的,甚至是獨立車間。從下料、鍛造、熱處理、機加工、油漆到包裝發運,需要人工轉運和記錄,一個產品生產周期約為20天,質量只能靠事后檢驗。現在,通過ERP(企業資源管理)、PLM(產品全生命周期)、MES(智能制造執行)等系統實現信息化與制造融合,信息孤島被打通。
從下料開始,每件產品都有屬于自己的數據信息,并在研發、生產、物流等環節中不斷豐富,供各部門共享。一個流程下來,每件產品產生幾千條信息,為系統積累大量的數據資源。把材料參數錄入系統,操作員在電腦上發號施令,智能化流水線就能心領神會,“按部就班”地生產出合格產品。張金剛介紹,隨著智能工廠的投產,廢品率可下降16%。
屆時,開發一個產品的周期可從120天縮短至80天以內,每個環節的生產時間可由120秒縮短為60秒,實現智能生產。傳統的制造中,通常先由研發部門出圖紙,然后交給生產部門做樣品,圖紙再返回研發部門調整、修改后再進行生產。
今年4月,該公司技術中心工程師石威接到緊急任務:江淮公司要求他們一個月內設計出2噸前軸減重項目。按照過去的流程,怎么也得兩三個月。
現在,石威通過智能制造系統對接三環總部技術中心進行虛擬仿真模擬,有效縮短試生產時間,1個月內完成了設計圖紙,獲得江淮公司認可。
新思界
產業研究分析師認為,過去設計生產十分靠經驗,質量和產量難以提升上去,但是現在依靠智能制造車間,極大地提高了工作生產的效率。現在在智能制造工廠,技術部門可直接將圖紙用電腦發到現場。按照圖紙上的規格、尺寸,剩下的都交給智能的生產線。
技改加創新,訂單源源來。今年前5月,三環車橋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0.9%。無獨有偶,與三環車橋同在谷城,三環鍛造也依靠智能制造闖蕩出一片新天地。今年前四月,該公司訂單滿滿,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2%。
該公司規劃發展部部長邵光寶介紹,在機加工生產線上,有許多傳感器、掃描儀。它們對生產線上的產品尺寸規格進行掃描比對,實現自動檢測并實時反饋,提升產品品質,不良率降低至0.05%。
截至目前,該公司智能改造投入2.66億元,可實現“今天下訂單、明天出產品”。“這在傳統制造中無法想象,從下料、鍛造到出產品,一般需7天。”邵光寶說,快速的生產響應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訂單大增。